台北101「收藏家的時間引力」專訪──樊慰慈

'25 W&W

對藝術評論家樊慰慈來說,收藏,從來不是炫耀的象徵,而是一場與設計、歷史、美學和情感之間的對話。

【樊慰慈 藝術評論家/ 音樂學者】
同時身為箏樂名家、作曲家與資深錶迷的樊慰慈教授,善於從藝術家的視角,理解高級製錶中蘊藏的結構邏輯與工藝之美。從收集漫畫與錢幣的兒時記憶,到機械錶的深度鑑賞,對樊慰慈教授而言,無論是童年時在中華商場翻找二手美漫的悸動,或成年後為了一只限量錶遠赴鐘錶展與品牌高層交流,每一次的選擇,都不只是消費行為,而是價值信仰的實踐。收藏,從來不是炫耀的象徵,而是一場與設計、歷史、美學和情感之間的對話。

樊慰慈小時候驚艷於美國超級英雄漫畫,並成為最早的收藏回憶。

一眼驚艷的美漫啟蒙
小學時因為看到同學帶來的美國超級英雄彩色漫畫而驚艷,「台灣當時多為黑白漫畫,忽然見到這麼鮮豔又充滿動感的畫面,真的讓我眼睛一亮。」樊教授言語中充滿神采。當時甚至獨自搭公車前往中華商場的舊書攤翻找,花光零用錢購買心愛的漫畫,成為最早的收藏回憶。多年後赴美求學,偶然在當地市場重遇兒時喜愛的漫畫,雖價格已非當年可比,但兒時悸動仍在,於是他開始有系統地買回那些珍貴記憶,也正式踏入收藏世界。
後來也投入錢幣收藏,歷時三十年,直到2014 年前後,他決定讓收藏告一段落,卻在空窗期中感到失落,缺少了「尋找某樣東西」的牽引。這時他轉向機械錶,發現其不只是時間工具,更結合設計、歷史與技術。這些年培養出的時代敏感度也讓他對腕錶有獨到鑑賞力。當看到寶璣7137 月相錶時,「我可以說,這不只是我買的第一支高級機械錶,更是我正式進入腕錶收藏世界的敲門磚」。這只錶不僅出自現代製錶之父之手,還承襲十八世紀懷錶結構,其工藝與設計與樊教授收藏錢幣的經驗產生呼應,更成為進入機械錶收藏世界的里程碑。

所謂「從理性中走出的美感」,正是樊慰慈對高級製錶的核心體會。

設計已非孤獨創作,而是跨界協奏
「我們在非常嚴謹的框架裡,才能創造出自由而動人的作品。」樊教授認為,藝術其實是一門非常理性的學問。許多人以為藝術家總是感性浪漫,但他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,是透過樂理與結構分析所鍛鍊出來的。誠如瑞士錶壇企業家Max Büsser 曾引述:”A creative adult is a child who survived.” 認為真正打動人的設計,是理性與赤子之心的交融,這也正是他在製錶工藝中感受到的共鳴。
「一只好的機械錶,它的錶盤佈局、比例、線條甚至光影反射,都像是一首詩歌的韻律:有主題、有結構、有層次」。製錶的美不只在於視覺,更在於結構邏輯與設計語感。而且當代製錶早已高度分工,製錶師專注於機芯與功能,設計師則處理線條與佈局。樊教授特別欣賞寶格麗的設計師Fabrizio Buonamassa Stigliani,他雖不製錶,但能畫出完整草圖,交由團隊實現,一只好錶已非一人之作,而是跨領域的協奏。在收藏上,樊教授並不全然偏好複雜功能,認為簡單的三針錶若能展現結構與打磨之美,反而更動人。所謂「從理性中走出的美感」,正是他對高級製錶的核心體會。

樊慰慈分享道:「說到底,腕錶還是屬於比較小眾的嗜好,如何抓準品牌特色去研發新款是需要智慧考驗。這款寶格麗Octo Finissimo CarbonGold 日期與閏年雙逆跳萬年曆碳金版腕錶既有寶格麗經典Octo 的元素,也有新材質的突破,還搭載逆跳日期萬年曆功能,是一款很棒的腕錶。」

設計先行:理性與情感的交會
對樊教授而言,設計永遠是選錶的首要考量。他不僅憑直覺判斷, 更從線條、比例、佈局與結構進行理性的審美分析。他不迷信品牌,但也不否定品牌的價值。若一個品牌具備歷史背景、穩定的審美邏輯與真誠的敘事風格,他會願意去理解與認同。
「我買一只錶,絕不會只是因為它是限量的,或有什麼稀有功能。設計、美學、歷史、工藝、人與人之間的對話,這些都要能讓我有感, 我才會出手。」這不是消費,而是價值選擇與身份認同的體現。他曾在新加坡鐘錶展與蕭邦品牌高層相談甚歡,並巧遇一支原僅供展示的絕版陀飛輪,對方特地安排送回瑞士原廠完成出貨標準程序,才正式售出, 成為難得的收藏經驗。樊教授特別重視與品牌背後「人」的連結,無論是設計師、製錶師或創辦人,在真誠互動下的情感交會。

樊慰慈特別重視與品牌背後「人」的連結,在真誠互動下的情感交會,更能締結難得的收藏經驗。

記錄生活的時光足跡
「一只錶如果不能在生活中陪伴你,就少了一層意義」。樊教授強調,不論多複雜的錶,他都會輪流配戴,他認為計時碼錶從運動功能進化為日常藝術品,是高複雜功能真正走入生活的好現象。設計不再只為炫技,而是實用、可戴並具情感連結的工藝呈現。許多資深藏家愈發偏好簡約三針與計時款,關注內在工藝而非堆疊功能,顯示市場同時並行極致複雜與極簡純粹兩股風潮。
針對當代鐘錶的工藝,樊教授關注到錶壇幾何結構的發展,像寶格麗Octo Finissimo 錶殼擁有上百切面,融合拉絲、拋光與霧面處理,展現立體光影美感。卡地亞、愛彼等品牌也以復刻經典或創新採用斜角、非對稱與雕塑感造型,呈現「結構複雜化」的趨勢。同時,近年的材質創新令人驚艷,樊教授特別提到萬寶龍1858 Geosphere 零氧腕錶文森峰限量版,採用石英纖維、花崗岩、氧化鋁等五種材料混合製成錶殼,呈現如大理石般的灰藍紋理,極具辨識度。而寶格麗更進一步,直接使用真正的大理石切片做錶盤,展現材料科學與美學語言的深度結合。

樊慰慈認為,鐘錶設計不再只為炫技,而是實用、可戴並具情感連結的工藝呈現。

盡覽腕錶大觀園
一向關注鐘錶動態的樊教授,今年除了參與日內瓦鐘錶與奇蹟大展還有多場場外特展,四天看遍各品牌年度新作,他笑說「通通都想買」,因為真正動心的不只一款。Grand Seiko 的「東京獅王」雖非他以往偏好的風格,但粗獷造型與強烈線條卻讓他意外著迷。
百年靈與足球明星Erling Haaland 聯名的Chronomat GMT 也引起興趣。他原本只注意該品牌飛行錶,沒想到這款隕石面設計顯得典雅,搭配古典錶圈風格別具一格。寶格麗的Octo Finissimo 超薄萬年曆碳金錶則展現珠寶品牌對細節的講究,機芯擺舵與側邊銘牌皆採玫瑰金,與黑色外觀形成絕美對比。積家Reverso Tribute Monoface Small Seconds 翻轉系列小秒針腕錶以經典設計與少見金屬鍊帶(米蘭編織錶帶) 搭配,並具備可客製化的背面設計,也成為心中極具收藏價值的一款。

百年靈 Chronomat Automatic GMT 40 設計很簡潔,不會擋住對隕石面盤的欣賞,但這款還有一個大特色就是它的錶殼與錶圈設計,完全打破過往我對百年靈的既定印象,錶圈具有強烈的設計感,走出平常我們對百年靈等同於飛行錶或計時運動錶的印象,這是我覺得很棒的部分。」樊慰慈分享。